“四时俱可喜,最美新秋时。”9月27、28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协办的“2023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乡村教师下沉式培训(仙游县初中地理学科专场)如期在仙游县华文学校举行。活动由进修校教研员蔡莉香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科首席专家刘恭祥教授带领省知名专家莅临现场,与全县60位初中地理教师、地理骨干教师相约初秋,共赴地理文化盛宴。
27日上午,由仙游县华文学校的邱慈峰老师和泉州一中的庄科敏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基于实践力培养的《学看地形图》。
邱老师以仙游“九鲤湖研学之旅”为背景,拉进课堂与生活距离,通过图片、视频、山体模型等媒介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等高线的制作原理和不同山体部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实现由立体到平面的思维转换,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并展示,不断引导生生互评,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灵动。庄老师用莆田第一高峰石谷解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并熟练使用制图软件让学生跨学科认知地理知识,从“识山”→“画山”→“游山”,课堂学习,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进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地理,地理中的生活。
在专家诊断与点评环节,刘教授对两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评价,并结合团队专家们的诊断及学员的评价交流,总结了评课需老师们花时间且用心去看、去听,肯定每一节课,去学习和借鉴,也都有一些瑕疵值得商榷的、有待于改进的方面。客观、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进行观评课。
27日下午,由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吴君老师作《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地理实践力培养》专题讲座。吴君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以及专业的知识,明确什么是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什么要开展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入手,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了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吴老师展示了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教研案例,助力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为老师们专业教学能力赋能。
28日上午来自福州金山中学的李小元老师和厦门云顶学校的柯旺花老师对《农业》第二课时进行了同课异构。
李老师以我们家乡的过年习俗导入,吃红团,拉近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再与北方的水饺做对比,引出南方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的不同,进而探讨粮食作业的分布,知识性、生活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波动学生的心弦。年货产地的思考和过年习俗相互呼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最后,“我为家乡献言”,以我们家乡盛产的龙眼、荔枝、水稻为背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柯老师把这节课设计成四个主题,从“辨五谷”,了解粮食作物的种类,到“知差异”,和学生探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和原因以及畜牧业的分布差异,再到“筑根基”,让学生明白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敬劳动”,在学生心中种下珍惜粮食的种子。教学设计堪称精妙绝伦,生活气息浓厚,“地理味”十足。
随后的专家诊断点评环节,各位专家都给予中肯意见。刘教授指出,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的课。现在的课堂,一定要记得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堂课不仅要完成学科的知识任务,更有要注意课堂思政一体化。
28日下午,由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陈诗吉老师为本次培训开展专题报告:《初中地理试题命制与校本作业设计》。
陈老师用活泼有趣的语言从试题命制的常见疏失与改进建议、作业设计的基本路径与优化建议两方面,结合中考改革方向、课程标准及丰富的作业设计案例向老师们介绍如何做好地理试题命制与校本作业设计,帮助老师们落实教学提供有力的抓手。
初秋之美,在于风清气爽,秋果累累;学习之美,在于孜孜不倦,落地生花。两天时光,四节专题示范,两个专题讲座,是浓缩的精华、解惑的良方,更是殷切的关爱。
新征程的启航——从专家引领开始。